【摘要】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整体稳定,促进就业的成效明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握新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现状,分析新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一步研究新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建立和加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创新创业教育、信息服务、校企合作、就业状况对就业工作的反馈、就业管理服务与监测等服务体系。建立就业工作长效的机制,全力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推动新疆高校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构建
作者简介:郑金伟,男,汉族,山东泰安人,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分院学生管理科副科长,本科学历,研究生在读,经济管理专业,研究方向: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大学生思想政治研究。
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定之基,安国之策。就业是国家政治昌明与经济景气的最重要指标之一。在全球经济处于复苏的脆弱阶段,增加就业岗位是各国面临的根本性挑战。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明确指出: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1】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将就业更加充分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特别强调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这是党对我们新时期就业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体现了社会和谐的核心立场,为进一步做好新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指明了方向。
新疆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力量。新疆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积极深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优化就业政策,拓宽就业渠道,规范就业市场,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努力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培养良好的就业能力,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构建合理的就业结构,引导企业与毕业生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
一、新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现状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按照“群众第一,民生优先,基层重要”的理念,把促进就业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任务,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来抓,初步建立了促进新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长效机制,基本解决了2009年底前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问题。经过几年的努力,新疆就业工作的整体状况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2010-2012年新疆高校就业率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就业率稳中有升,就业稳定性有所提高,2010年新疆普通高校毕业生65886人,就业率为83.36%。2011年新疆普通高校毕业生66698人,就业率为87.01%。2012年新疆普通高校毕业生68355人,就业率为88.58%。(新疆人社厅就业率通报)
(一)多措并举,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
新疆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类高等院校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认真贯彻《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9]3号),《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11]16号)文件精神。同时,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意见》(新党发[2010]18号),采取10项突破性政策,进一步落实就业优惠政策,引导高校毕业生把政策转化为就业机会。鼓励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积极规范非公有制企业用工,2012年在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毕业生签订正式劳动合同的比例提高到了28.33%。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和边远地区就业,实施“三支一扶计划”、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吸纳新疆籍毕业生比例,扩大高校毕业生到社区和村任职规模,增加“特岗教师”和学前、小学双语教师招录数量。实施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赴对口支援省市培养计划,分批选派2.2万名毕业生赴19个援疆省市培训学习。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灵活就业、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加大财政资金支持,进一步加大就业专项资金投入,每年投入250万支持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和公共就业服务。
(二)完善指导,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为提高新疆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创业能力,系统设计与完善就业指导与服务机制。2011年,新疆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开设就业指导必修课的通知》新教学〔2011〕3号文件,要求高校将就业指导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科学制定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明确教学要求,合理安排师资,加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训,确保就业指导课按时、高质量开设。2011年教育厅为配合高校开设就业指导必修课,组织编写了《新疆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教材(试行版)》,要求2011年起普通高校入学新生须选订此教材。自2010年开始,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用三年时间对新疆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免费轮训,共举办培训班8期,为新疆培训就业指导教师1200余名。新疆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与北京北森公司合作开展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培训两期,培训100人。开展TTT培训六期,培训职业规划师资300人。新疆人社厅组织开展创业培训师培训三期共12个班,培训300人。从2012年起开展万名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培训经费从新疆就业专项资金中解决。参与并组织各级各类大赛,成绩优异。在“安博杯”首届全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赛上,新疆一所院校获得“优秀组织高校奖”,荣获三等奖一个。在“大学生就业创业优秀论文征文评比活动”中荣获二等奖一个。“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中荣获一等奖二个。连续三年组织创业大赛,连续五年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三)强化服务,增强管理工作实效
2012年11月组建成立自治区公共就业服务局,加强制度化、专业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建立和完善地州包括县市一级的配套机构,逐步形成了常态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格局。一是实施就业全程服务。公共就业服务部门开设专门服务窗口,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档案管理、人事代理以及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服务。二是开展就业专项服务。充分发挥了就业服务主渠道作用,积极主动联系用人单位,收集并发布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信息,采取网络招聘、专场招聘、供求洽谈会等多种方式,和用人单位积极沟通,按用人单位要求进校园招聘招聘,实现人才需求与毕业生求职的有效对接。三是建立就业失业实名登记制度。建立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体系,进一步加强就业基础管理和动态监测,做好就业、失业毕业生实名登记工作。四是大力推进就业信息化建设,2012全面推广使用“全国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一体化系统”,建立健全了统一、规范的信息标准,积极探索使用手机信息报、微博等新媒体手段,进一步建立高校毕业生供求信息共享机制。五是认真做好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工作。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毕业生,建立帮扶台账,优先推荐。六是成立四大产业职教园区。职教园区依托新疆的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优势,实现了师资队伍、实验实训基地、教育教学平台、实习与就业市场的共建和共享,构建起适应新疆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和就业的平台。
二、 新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挑战
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700万,新疆高校毕业生也将创下历史新高,预计达到7.3万人,较2012年新增约5000人。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求,而在我国经济增速下行、产能相对过剩,劳动力供大于求,毕业生数量持续增加的多重压力因素的影响下,毕业生稳定就业的压力将更加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也存在着巨大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
(一)劳动力市场变革。一是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据调查,“十二五”期间,自治区每年城镇就业劳动力约60万人,有200余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有7万名左右的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还有约200万的外来劳动力需要就业。另外,高校毕业生就业进入常态化,随着自治区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招聘职位岗位的缩减,自治区级公务员遴选政策的实施,将减少体制内招考招聘人员的数量和规模,势必会增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二是高校毕业生流动规模不断扩大。我国流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已从2000年的8.19% 增加到2010年的16.53%,上升了8.34个百分点。【2】随着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不断增加,内地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大,新疆生源的内地高校毕业生返疆就业人数不断增加,给新疆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压力。随着流动人口的增加,职业间转换流动加快,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转换工作变得越来越容易,在一个职业岗位上停留的时间越来越短,职业流动越来越频繁。三是劳动参与率逐渐下降。总体劳动参与率从2000年的77%下降到2010年的74.2%,下降2.8个百分点;从性别来看,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的劳动参与率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男性参与率下降了2.4个百分点,而女性下降了3.2个百分点。【3】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后,自治区新型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产业不断升级,尽管有越来越多的大企业大集团入住落地,但企业现代化、信息化和集约化的水平不断提高,一改传统的生产模式,减少了岗位供给数量。新型工业化挤压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空间,对高校毕业生需求少而精,对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有更高的要求。
(二)结构性矛盾。一是高校毕业生供需对接不匹配,“就业难”与“招工难”的矛盾凸显。在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高校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岗位要求不相匹配,高校毕业生培养体制改革滞后于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不能紧跟市场变化,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综合能力素质满足不了市场就业的需求。同时,用人需求基础岗位较多,而毕业生期望值较高,脏、苦、累的工作不能接受,从事一线基础工作无法接受,毕业生忽视了技能型人才必须从操作一线发展的过程。另外,就业政策影响了毕业生就业市场化。就业优惠政策有力缓解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同时也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的期望值,等靠和观望的思想有所蔓延,造成应届高校毕业生尤其是少数民族毕业生对企业招聘参与热情不高,只想走公招的就业路。二是重点地区、重点群体就业矛盾突出。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远低于汉族毕业生;女性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低于男性毕业生;部分少数民族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动力依然不足。三是毕业生配置不均衡。毕业生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分布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近十年来,在城镇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的比例始终维持在88%左右;有超过50%的毕业生主要集中在乌昌发达地区。四是就业信息不对称。用人信息没有得到有效传递,企业为招不到人才而苦恼。毕业生没有及时掌握用人情况,为找不到工作而埋怨。公共就业信息化服务水平有待提高,资源共享不充分。
三、 构建新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服务体系
要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科学的方法是以劳动力市场的供需为出发点,对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的供需关系进行调查和分析判断,在大量的、系统的高校毕业生数据积累和分析的基础之上,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改革高等教育。 【4】 培养和造就数量充足、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新疆人才竞争比较优势,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5】2013年,要在保持新疆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稳定增长的同时,为新疆区域发展输送在各行业起引领作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不断提高就业工作对新疆人才培养的贡献率。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努力将就业状况与教育教学改革紧密结合,实现人才培养、社会需求与就业的良性互动。以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推动更高质量的就业为主题,加强与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一)加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全面实现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彻到学生的大学整个阶段,运用多种手段推进职业规划教育科学发展。形成以《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为基础,以职业测评和职业个体咨询为辅助、以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为载体,以新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规律的研究为导向的多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职业生涯发展体系。一是提升职业发展课程建设的整体水平。对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开设进行检查评估,开展课程评选工作。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结合行业发展和专业学习,提高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和求职技能,促进毕业生拥有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二是建立职业发展咨询室。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咨询指导,通过咨询师与来访者实行一对一、面对面沟通,为学生提供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就业指导和职业发展咨询。三是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认识到基础性岗位是毕业生就业的练兵场,如销售、市场、客服、技术一线等,学生在选择行业和岗位上要更加务实。四是开展系统的就业创业教育研究。通过职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发展历史研究、国内外比较研究、职业指导(咨询)技术与过程研究、行业、职业、职位研究、社会需求调查研究就业创业教育的规律,为大学生的就业态势做出科学的分析和预测,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政策导向、学科支撑,推进新疆就业创业教育的发展。五是加强高校职业规划人员队伍建设,建立规范就业指导人员的培训、资格认证体系,完善师资队伍。协调解决职业发展教师职称评审问题,稳定就业指导教师队伍。
(二)建立务求实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从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特点上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推动高校创业教育活动持续开展。以创业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形式,系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建立校内外创业计划大赛体系,以创业大赛推动学生创业行动和提升学生创业能力。针对校内外大赛选拔的可操作性强、易实施的项目,由政府和学校共同孵化,通过“一对一”的“保姆式”服务,为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工商注册、创业资助、税务咨询、项目开发、市场开拓、风险评估、商务融资、培训辅导等一站式配套服务。【6】搭建创业孵化基地,建立大学生创业资助奖励机制,大力推动“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建设。鼓励机关部门、企业和高校开辟专门场地或依托大学科技园、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实习和项目孵化。
(三)打造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体系。加快校园就业市场网络建设进程,实现资源信息共享。依托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建成建立自治区、地州市、高校、用人单位信息网络系统上下贯通的信息交互平台。要继续加强校园就业市场网络基础设施,拓展网络服务功能,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开展就业咨询、就业指导、远程面试、网络招聘会等丰富多样的网络就业指导和服务活动。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快捷、高效的特点,及时更新网络信息,向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最具时效性的供需信息。进一步加大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力度,强化就业信息网络的整体优势,实现互利互助的网络氛围。四是要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管理模式,使供需双方的利益得到充分保障,完善以人为本的就业信息援助体系。
(四)加快推进校企合作的多方面对接机制。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实现经济特区、重要行业领域、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对接。一是探索就业与特区及重要行业领域的合作。加快与新疆经济特区的对接,随着中央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必将成为中国向西开放的窗口和沿边开发开放的示范区,建设成为新疆跨越式发展的经济增长点。加快与重要行业领域、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对接。二是加强校企合作法制建设。加快制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明确校企双方的权利义务,健全校企合作配套制度,完善校企合作支持鼓励政策。【7】三是探索联合培养机制。积极推进“校地合作、校产合作、校企合作”,与地方政府、工业园区、企业共建实习就业基地,搭建实践育人平台。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着力加强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优化产业结构输送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
(五)建成就业状况对就业工作的反馈机制。构建完善的就业状况反馈机制,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和支撑,促进新疆高等教育改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特别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要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开展由政府、学校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8】一是建立就业监控机制。为实现用数据说话,体现就业工作“诊所”的功能,建立以第三方质量报告为依据的就业监控机制,动态监测毕业生质量状况,科学分析就业形势,与招生计划、专业设置、教育教学改革挂钩。二是推动实名制的就业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建设。统筹做好毕业生离校前与离校后的就业管理与跟踪服务工作,切实摸清底数,有针对性的向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快捷的“一对一”就业服务。三是要建立健全校园就业市场信息反馈制度,根据市场需求的反馈信息,做好市场跟踪和服务工作,并及时了解社会的人才需求方向,科学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四是建立专业预警机制。针对供大于求的专业进行招生结构与在校生专业调控,提升学校办学能力,优化高校专业结构,使高校专业设置更好地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六)完善就业管理服务与监测体系。构建更加科学、规范的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建立高校就业工作评估机制。提升就业管理服务质量,从毕业生生源信息管理、网络就业市场管理、就业进展信息管理、就业服务手续办理、就业信息动态统计分析的需求出发,进一步完善覆盖全疆的就业监测体系,依托此平台开展就业调研,进行市场需求信息与就业状况监测,为教育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并提升就业指导的专业化水平。组织专家评审组,围绕影响新疆高校就业工作水平和质量的关键因素,从组织领导、工作制度、工作队伍、经费投入、硬件设施建设、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绩效等七个方面对高校普遍进行一次就业工作评估,并对被评院校就业工作的主要方面做出分析和评价,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引导各高校加大对就业工作创新与改革力度,促进就业观念的转变,丰富高校就业创业教育的内涵,不断提高高校就业工作的水平和服务质量,逐步建立以学校为核心、政府部门为引导、社会广泛参与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