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社团建设,对于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更好地培育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高职院校专业社团提升职业技能的视角,针对社团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思路和方法,阐述了高职生专业社团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社团;职业技能
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社团是由高职院校中部分有志于提高某一职业技能的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与兴趣自愿组成的群众性团体,其目标是学习和提高与专业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修养并深入实际进行实践探索。在活动内容上它除了具有学生社团的广泛性和多样性等共性外,还兼具自身特有的专业背景。在大学生社会实践及工学结合等方面,高职院校专业社团以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的共同爱好和学习需求为纽带,以其参与的自愿性、活动的灵活性和开放性等特点,成为吸引高职生参与专业与社会实践的重要渠道,也是提升他们职业能力的重要载体。在工学结合的大背景下,正确引导学生专业社团的建设与发展,对于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激发学生对某一职业技能的求知欲,满足学生的个体内在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更好地培育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学生就业也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鉴于专业社团在高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专业社团已经成为研究热点,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大多数研究的侧重点都是本科院校及综合性社团,对高职教育体系专业下社团建设的重视和探索不够。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它是一种以技能培养为主要目标的教育,与本科院校的教育模式具有本质上的不同。因此,如何设立高职院校的专业社团,如何利用这一阵地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就业竞争力提升提供帮助,是探索高职学生社团发展的关键。笔者针对这一问题,探讨发挥学生专业社团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现状分析从目前整个高职教育实际来看,高职院校专业学生社团建设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专业社团的长效运行机制缺乏。专业社团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存在基础和联络纽带,以自发、自愿为组织原则,没有管理制度的约束极易走向消亡。实际中,一些专业社团组织松散,没有约束;准入和退出随意,人员流动性大;新老成员“传帮带”传统没有形成,传承不力;目标模糊,活动计划性和持续性不强。这些运行机制上的问题直接导致社团寿命短, 更替快,难以形成品牌。 这种状况不仅影响成员对专业的兴趣和志向, 还在一定程度上对专业学习氛围起到负面的渲染作用。
第二、学生社团没有突出高职特色。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依据兴趣和爱好自愿组成的学生组织。由于高职类院校缺乏有效的指导,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设立和开展活动模仿本科院校的社团组织,综合性社团多,专业性、实践类社团少,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相偏离。
第三、学校对专业类学生社团的重视不够。由于高职院校社团建设经验不足,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对专业社团的重视程度不够,仅仅将其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项内容,大多数社团挂靠在院团委及学生会等单位,社团指导教师以学生管理人员为主,而系部对其指导、管理不够。导致专业社团数量较少、质量较低,失去了专业社团对辅助专业课程教学、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作用。
第四、专业社团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一方面,由于专业社团本身相对综合性社团来说娱乐性不够,大多数学生缺乏引导,对专业社团的功能认识不足。因此,一般学生对专业社团比较淡漠,缺乏加入和参与的激情;另一方面,由于专业重视不够,承担社团导师的教师缺乏相关的职业技能和相应的激励政策,对社团组织建设的热情不高,社团所开展的活动没有创新性,许多活动达不到预期目的,形不成浓厚的专业学术氛围,社团会员在社团里收获不大,有些社团会员抱怨参加这些专业社团没意思,不能促进职业技能的提升。这进一步降低了专业社团的吸引力。
二、针对上述问题以高职院校专业社团提升学生职业技能
(一)将专业社团建设与专业课程建设相结合专业社团成为相关专业课程的 “拓展课堂” 课堂教学按照规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比较注意学生的群体水平,容易忽略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同时课堂教学比较严谨,缺少一定的趣味性。而专业社团以学生为主体,能够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主学习,可以激发学生个体的学习兴趣,进行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而且可以弥补课堂教学学时有限的缺点。同时,社团中的朋辈交流也有助于学生树立学习榜样,增强专业学习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倡导良好的学风。如制图协会通过举办“CAD绘图大赛”、“三维数字建模大赛”、“手工制图大赛”等有实用性、应用性和针对性的专业活动,创造浓厚的学术、学习氛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挥,让学生在各种专业活动中发现、培养、提高自身特长,逐步形成了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职业技能培养、创新能力与综合技能培养有机结合的社团活动体系。由于专业社团中学生专业的单一性、职业能力的专门化特点,应由各系部各专业教研室为主要组织机构,为今后指导社团开展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专业建设中加强对专业社团的指导及研究,定期召开教研会议讨论,解决社团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困难。专业社团的指导教师以“双导师指导”为特征为增强专业社团建设的针对性、适应性、创新性和超前性,社团指导教师应采用“双导师制”,即专业理论教师和企业实践教师共同担任其指导任务。各指导教师要根据学术类学生社团的特点,帮助和指导学生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活动原则、活动程序、活动内容,使社团活动规范化,经常参加学生的学术讨论、学术调查、学术实践,引导学生初步接触学科研究前沿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方法,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社团成员获得最大的收获。同时,制定相关导师激励政策,把教师参与指导学术类学生社团的情况纳入教师考核工作的指标体系,可适当按其工作量折合为教时数或支付一定的报酬。
(二)将专业社团活动与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
开展相关的职业鉴定培训及考证活动高职教育实行“双证书”制度,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也要取得一定的技术等级证书或岗位资格证书。 因此,专业社团应通过开展讲座正确引导学生选报与职业技能相吻合的职业工种及等级,并在社团活动中开展相关的技能培训,通过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系列活动,有助于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促进职业能力的培养。开展各类职业能力竞赛、成果评比与展示活动 社团活动应重点抓好相应的职业能力竞赛, 鼓励社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做好“学与练、学与赛”的结合,同时也要充分依托挂靠单位的专业支持,突出竞赛特色。利用校内各类职业能力竞赛、成果评比与展示活动,促进学生课下参与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的积极性, 并且培养一批专业水平高、技能功底深、表达能力强的职业技能“领头羊”,使其充当社团指导和活动开展的技术骨干。与企业合作开展活动 指导教师队伍要吸纳企业人员参与,将企业最新最前沿的技术和能力需求引入到专业社团活动中。 可以通过定期组织以参观为主的一般认知性生产实习, 也可依托企业的先进生产技术、 设备等为学生提供最贴近生产与管理实际的社团活动项目和创新研究课题, 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社团学生的创新成果及发明也可为实践单位提供不同角度的帮助,达到生产、学习、研究相结合。
(三)提升专业社团吸引力与提升就业竞争力相结合
通过发挥社团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的鲜明优势,深入挖掘、培养专项优势人才,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积极组织社团成员参与各级技能大赛,打造社团品牌学生参加省级及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为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提高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备战过程就是专业社团系列活动的组织和开展过程,专业社团中的每个成员都是一位参赛的候选选手,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加比赛。在确定参赛选手时,以社团相关技能竞赛及成果评比活动为载体进行选拨,不仅可以选出优秀的参赛选手,同时促进了社团成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加强了社团成员的竞争意识、专业学习兴趣,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四)鼓励社团成员进行创新发明及专利申报,提升社团内涵,为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增加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以专业社团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在社团中开展各类创新发明及专利申报活动,引进专利知识,邀请专业人士开设讲座,为社团成员讲解如何申请专利。在社团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在社团成员中积极组建相关设计小组,自己开发并申报发明专利。创新发明及专利申报提升了专业社团内涵,同时带动了职业技能培养。
总之,高职教育体系下的专业社团作为大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阵地和平台,作为专业教学的重要实践阵地,要重视其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加强专业社团建设,为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通过不断思考和改革,努力使高职专业社团成为专业实践课堂,真正成为培养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